Research findings ·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报送表

报送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学科编号单位姓名手机邮箱题目备注
英语1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杨旭136610554122331066923@qq.com浅析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问题与实践
英语2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尹红华18710152972yhhmaria@sina.com核心素养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实现途径探讨
数学3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李睿思13811339631565004027@qq.com将创造思维应用于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时代的需求
物理4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张冉138103258035293337@qq.com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物理5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李慕子134391426461335237770@qq.com初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物6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王文科1381178446855746862@qq.com创造教育在中学生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信息7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戴音13521160764bj-dy@126.com 小小职业体验室
信息8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韩晓芳13810538127hanahnxf@126.com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核心素养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实现途径探讨

作者姓名:尹红华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18710152972 yhhmaria@sina.cn


核心素养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实现途径探讨

摘要:构建英语教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加快推进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学阶段处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阅读训练的延展性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加强口语训练教学的开放性和想象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实现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    思维创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2015年3月,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制定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基本构成。研究表明,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术、知识、技能、批判性思维,还包括非认知方面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英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提高人文素养。英语不是简单的语言工具,若忽视对英语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培养,外语教学只能变成苍白无力的模仿教学和记忆教学,学生也很难真正把英语学好。具体的教学实践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在整合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形成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求,教师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在英语的不同课型中渗透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英语教学而言,小学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级阶段,而中学阶段则处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积极改革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增加阅读训练和口语教学的启智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的基础上,设计真实性任务,注重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达到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一、加强阅读训练延展性和思辨能力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所占英语教学比重最大,课程任务重,时间紧,普遍存在注重被动读懂忽视主体思维的问题。现代英语教学研究中,传统的阅读能力的概念逐渐被阅读素养的概念取代。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以实现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潜能、参与社会活动等为目的,理解、运用、反思及主动阅读文本的能力。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强调阅读素养更加恰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解释、分析解决问题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不应局限在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文章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不仅包括细节性和理解性问题,更要包括分析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问题,使学生对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并与别人分享。同时阅读教学需要突破课程内容的局限,增加阅读教学训练的延展性和思辨能力。在课前预备、课中分析理解、课后思考练习的三阶段学习任务中,可根据课文所涉及的人文背景、科学知识,设定相应的多样性练习和真实性任务,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单一模仿记忆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主题任务的设定,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思维也变得更为敏捷灵活,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完成知识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在科技性文章阅读教学中,与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环境技能联系起来,设定教学任务,拓展知识领域,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帮其构建知识体系。而在生活类阅读教学活动中,根据每个国家人文地理环境,分析行为现象的异同。在设定情感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把学生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培养"WWH(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体系,使学生自然而然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实现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三个英语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挖掘口语训练的开放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才综合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口语教学又被推上英语教学改革的风口。目前,英语口语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也成为了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科目,口语的测试也已经纳入了中学英语必考科目。口语能力本身是语言的一种基本技能,也非常适合青少年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特性,学生边学边用,从简单模仿到推断想象,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语言兴趣和意识,激发英语学习的动力。在口语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和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人人参与,有声有色,井然有序。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口语教学往往和阅读、听力等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一段文章后,要求学生用原文里的一两句来复述或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新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可以挖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听力教学也和口语教学相辅相成,在设定教学任务时,要以说促听,以听固说。此外,在统筹英语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能力还需要设定专一的科目时间,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口语训练的开放性和想象力,完成具体的课程目标。例如小班讨论课,要求两三人一组对选定的话题准备简短五句讲稿,按顺序进行展现,对不同的观点认识进行综合分析,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根据他们的综合表现给予鼓励。电影赏析也是口语教学中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健康有趣、积极向上的电影片段,分别设定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训练任务,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划分精简的片段内容,选取精彩的对话情景,每组进行角色分配,生动活泼有趣地进行课堂呈现。课后再要求选取5分钟内电影配音练习,扩大口语练习范围。角色扮演配音为学生训练口语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它克服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感,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活力。这样利用情感素养的多元理解和亲身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英语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语言的有效表达和交流。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完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主动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思路,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2015(16).

3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3)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将创造思维应用于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时代的需求

作者姓名:李睿思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811339631

电子邮箱:565004027@qq.com


将创造思维应用于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育,中学应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除了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民族振兴的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核心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和实践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学数学、用数学的必备修养和品质,主要体现在人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能力等方面。将创造思维应用于数学课堂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可以采取四个基本策略,即把握数学内容的整体性、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性、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性、提高"用数学"的自觉性。

一、先要明确教育新理念,加强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征有两点:其一,学生知识的获取以老师的传授为中心;其二,教育质量的衡量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主。这种教育观必然形成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必定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略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所崇尚的人才不只是被动的适应社会,而是能动地驾驭世界,尤其是具备独创性和超前性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明确教育新理念,加强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不断探索数学教学方法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他们会学。虽然=者仅仅是词序上略有差别,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创造教育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性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显现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中学教育.不是耍造就一批"记忆型"学生,而是要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第一,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探索与创新,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训练,要求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常规思维的不良影响,敦给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一向多思舶习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具体应从以下两点人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设问,使读书无疑者,也有疑,有疑者也无疑。其次,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鼓励学生不满足对问题已有的答案,对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善于进行广泛的联想,寻找多种可能的正确答案。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不断发现学生的潜能。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迫切需要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造性、开拓精神与人的个性特征是分不开的。有研究表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多具备以下个性:富于责任心、富有想象力、勤奋、坚韧、依赖性小、兴趣广泛、勇于尝试困难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尊重个性的教育观,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发展。积极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鼓励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自己希望的知识和本领,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超越了相对狭小的生活空间。它把资源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变为现实,这种变化一方面使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即使是中学教师也不可能,这就使学生的知识完全来源于教师的讲授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它给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这就使学生不断通过自学获取最新知识成为可能。园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否具有"自学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雨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会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采用"点式基础和框架结构"的教学模式,大意是:重点深人,框架施教,留有余地,强化自学。"框架施教"就是要剔除传统的按部就班,包揽无余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思想、观点、方法和逻辑线索,纵横连贯。建立知识的"主体框架",而把"隔墙"和"门窗"等通过自学完成,在牢固的知识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线索下进行自学,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三、在明确创造力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性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是通过数学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这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注重"过程",教师就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关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剪拼、度量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到了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会有误差,以前发现的结论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从逻辑而言,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个,几个学生剪拼或度量得到的结论不足以说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进而提出需要证明结论,让学生体会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并从剪拼角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发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然后,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理性思维,以知识最初的形成、发展为线索,让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而言,注重"过程"则要加强对数学概念和原理(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概括过程和推理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证明、归纳、类比、建模、数据推断等数学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感悟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四、将创造力与数学学科的思想性结合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数学结构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中提炼而上升的数学观点,在数学认识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构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因此,将创造力和数学思想结合是准备教学中必然的。这里的数学思想,主要是指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数学推理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以及由这三个基本思想派生出来的中学数学常用的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换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等,同时,还包括在用这些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图象法等。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性,教师首先要从数学思想的高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深刻领会数学思想的教育价值。其次,要将二者结合教师就必须有创造性思维,抓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如在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原理的概括过程、数学规律的揭示过程、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解题策略的构建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等发展创新思维。最后,还要思考掌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方式,我觉得可以是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这样来说比较直观。或者把课堂教给学生没让学生探究讲解新课。学生自己主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总之,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只有他们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是一个重大课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姓名:李慕子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4 3914 2646

电子邮箱:1335237770@qq.com


初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摘要:本文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情景中疑难问题出发,思考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主要关注在教师指导下不同层次学生问题的情景架设、实验过程、认知深度,并且给出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探究沸腾的条件、解决实验设计题等3个案例以供讨论。

关键词:实验探究    自主学习    情景架设    核心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面面俱到都予以解决,也有些问题只有在作业练习的题目情景中才会涉及,对这些新情景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疑问转化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思考。

如果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问题能够有意识地思考自主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独立完整的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分析论证等过程,将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验研究思维、实验操作能力等,切实贯彻当下北京中考强调的"考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并且达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对于当下倡导的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批判质疑、问题解决的实践创新有着积极作用。

由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高层次要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层次较高的学生:因为在拓展过程中需要花费课外时间、实验过程需要反复设计改进、有可能需要涉及课外新知识的理解等等,所以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课内知识作为基础,还要具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动手、勇于探索的品质。

②合适探究的问题素材:探究问题的选取一定要切合教材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兴趣点、从实验角度适合探究具有可行性,所以问题素材的选取需要平时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探讨、共同积累。

③积极的展示分享平台:学生的努力与兴趣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才能帮助他们坚持,所以要提供给学生展示分享的平台。比如可以让学生将实验过程配以讲解录成视频在班级、学校内播放,也可以开展相应探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成立学习小组相互分享交流,还可以从学校角度对学生的成果评比、颁奖。

下面将呈现几个适合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案例以供参考、讨论,主要重点讨论了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架设、实验过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深度。

案例1:探究物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教材要求学生重点定性理解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对导体电阻的影响,简单知道导体电阻跟温度有关即可。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定性关系虽然不是考点,但是在之后的学习中却往往会出现。

比如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电功率实验,可以从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中看出,小灯泡的电阻越来越大,所以定值电阻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而小灯泡电阻不能,其真实原因在于随着实验通电时间增加、电流增大,产生热量增加,导致小灯泡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比如西城区《学习·探究·诊断》九年级上册检测题中出现的情景,用酒精灯给废灯泡的玻璃柱加热到红炽状态时玻璃发光,则说明玻璃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那么,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温度升高时有的物质电阻变大、有的物质电阻却变小?是不同物质的特性,还是现象背后有原理能够解释?

所以,探究物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对学生是很好的拓展内容,可以成为学生课外动手实践的素材。

拓展实验1

学生知识贮备要充足,明确重要知识点,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荷;绝缘体中有大量电荷,但几乎没有自由电荷;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负电),盐溶液导电靠正、负离子。这是之后分析实验、理解原理的重要基础。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两个实验: 


探究钨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探究海波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
装置
1.jpg2.jpg
实验
现象
当火焰接触钨丝的瞬间,可明显观察到电流表示数立刻变小,小灯泡亮度立刻变暗。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小灯泡亮度变亮。
实验
结论
钨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波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备注教师预先将白炽灯玻璃外壳砸碎,避免学生动手而受伤,实验时让学生直接将导线接在支撑钨丝的金属支架上即可进行实验。
 
研究玻璃电阻时虽然可以通过实验室学生用酒精灯对玻璃进行加热,但玻璃的软化温度较高,实验效果不好。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可以由绝缘体变成导体,所以采用盐类晶体硫代硫酸钠(Na2S2O3,俗称海波,熔点48℃)进行实验。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要由浅入深:

第一层:学生感知真实情景,清楚认识不同物质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是不同的。一类如金属等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类如盐类物质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第二层: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拓展做铺垫。学生在学习完物理中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化学中离子、电解等相关知识,并初步构建微观认知后,这部分内容并不难理解。

温度对导体电阻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温度升高使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自由电荷在导体中流过时,发生碰撞次数增多,使导体电阻增加;另一方面在温度升高时,物质中自由电荷数量增加,更容易导电,使导体电阻减小。

对于一般金属导体中,前一方面因素作用大,所以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加;对于碳和电解液,是后一方面因素作用大,所以温度升高时电阻减小。

拓展实验2

食盐水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相较之前的探究会更有难度。但学生在完成之前的探究实验后会自然而然有疑问,温度升高后是离子的定向移动还是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强,前者将表现为电阻减小,后者却是会让电阻增大。所以必须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认知。比如2016年石景山区一模第32题的情景"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简单的探究了食盐水电阻与盐水浓度、极板间距的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以下实验:


探究食盐水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
步骤
⑴将两个铜电极插入装水的烧杯中,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示数,以此选取合适的电流表和量程。(本次实验4节电池,约0.02A)
⑵逐步往装水烧杯中边搅拌边加入食用盐,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食用盐加到指针指到电流表表盘适当位置。
⑶点燃酒精灯,对食盐水加热,观察温度计和电流表示数。直至加热至沸腾。
3.jpg
实验
现象
随着温度升高直至沸腾,电流表示数变大;沸腾后,电流表示数不变。
食盐水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绿色直至变成黑褐色。
随着温度升高,电流增大的速度减慢。
实验
结论
食盐水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要求:

第一层:学生感知食盐水的电阻变化与玻璃、海波等物质类似,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盐类物质随温度升高,电离出的离子增多,更容易导电。

第二层:学生通过更细致观察,结合现象从微观角度更深入理解温度对食盐水电阻的影响。

实验现象中除了可以看到随着温度升高,食盐水电流增大以外,还可以观察到电流增大的速度在减慢。

从中可以思考温度升高除了造成盐溶液中自由电荷(Na﹢、Cl﹣)数量增多、容易导电的作用以外,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破坏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作用加强,从而减缓了导体电阻减小的速度。只是最终结果电泳的作用比热运动更强,所以宏观现象反映为电阻减小。

第三层: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理解,并且能够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

⑴实验过程中发现两极板位置发生变化,电流表示数也随之改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导体电阻与长度有关即可解释。两极板间距离增大,可以视作中间食盐水导体长度增加,所以电阻变大。

⑵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到食盐水颜色的变化,由无色逐渐变成蓝绿色直至变成黑褐色。

结合化学知识了解造成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铜锈在加热过程中分解又发生氧化。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试验中应该使用崭新洁净的铜做电极,或者将铜电极在稀盐酸中浸泡去除表面的铜锈。

案例2:探究沸腾的条件

学生在学完沸腾知识后遇到的很多练习中,如西城区《学习·探究·诊断》八年级上册练习中出现问题:

4.png

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100℃。当烧杯内的水沸腾后仍继续加热,试管里的水能否达到100℃?能否沸腾?为什么?

在上题的条件下,如果试管内装的是酒精,试管里的酒精能否沸腾?为什么?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液体能否沸腾,取决于能否继续从烧杯中的液体吸收热量。

学生在初学阶段刚开始做类似题时往往容易出错,因为问题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学生就算能运用沸腾条件来做题,潜意识里也难以真正理解。

所以,要发挥实验的作用,将抽象情景变成具体案例,使学生容易且直观的接受并理解。

在教师指导下借助相应器材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第一组试管内水
烧杯内油
试管内水不能沸腾。
试管外油能够沸腾。
第二组试管内油
烧杯内水
试管内油不能达到沸点,油不能沸腾。最后与试管外水的温度相同。
试管外水能够沸腾。
第三组试管内水
烧杯内水
试管内水(可染色便于观察)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试管外水能够沸腾。

5.JPG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要求:

第一层:学生感知真实情景,切实认识管外物质沸点对管内物质沸腾的影响,并且能够进行数据的图像分析。初步认识并理解三种情况,管内液体的沸点大于等于管外液体时,管内液体是不能沸腾的,并且根据图象可知,管内液体升温速度始终慢于管外液体。

第二层:学生跨学科理解,结合物理中热传递知识、化学中水浴法加热知识来深入认识。

运用物理中热传递知识,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差,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学生在人教版第3章《物态变化》中不理解为何内外温度相同时就不能持续从外界吸热的疑问在学完第13章《内能》就可以得到解释。

对于化学中水浴法也可以更好认识,可以结合烹饪中烤制蛋糕、实验中恒温水浴锅来体会,特别是恒温水浴锅是对水浴法的进一步的拓展,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不易改变的特性达到很好的控制温度。

第三层: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学习,学习汽化热的知识,甚至可以间接对比理解熔化热。

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为何沸腾时持续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甚至会想如果温度不变那么吸收的热量到哪里去了,所以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结合微观来理解汽化热。

根据物质分子动理论可知,气体中的分子间距比液体中的大得多。液态时,物质分子之间有较强的吸引力,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克服分子间的引力而做功,另一方面宏观体积将增大,还必须克服大气压力而做功。这两方面做功需要消耗的能量,就是汽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的去向。这部分温度不变但改变物质状态而吸收的热量,成为汽化潜热。

案例3: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探究题

值得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的问题除了在教学过程和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可延伸拓展的问题以外,其实转换思维对于学生很成问题的实验设计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只不过往往都是教师代劳了。

比如2016年西城区一模第37题实验证明两个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不是靠大气压的作用。考试后就有西城区教师利用真空罩复现该实验。

比如2015年东城区一模第43题空易拉罐和面粉、水演示大气压强的作用。也有东城区教师录制的视频在微信等平台出现。

比如2015年北京市中考第38题双圆锥体上滚实验。也直接可以利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素材。

由此可以思考,为什么不可以变成指导学生完成呢?

对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中考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前一年各区县模拟题中的有价值的部分实验探究题,并且录制实验视频并配以讲解留作素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题目的情景和思维过程,对之后的复习能够起到良好作用。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作者姓名:张冉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810325803

电子邮箱:52933337@qq.com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思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品质是学习品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教育是需要思维能力的,思维能力也无法离开教育。我们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仅是学好物理课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所以,对于物理这样的科学学科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其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加有助于提高物理的课堂效率。

2015年,初中开设科学课,我有幸教了初一学生的科学课。在小学的课程中,自然课是会接触到一些物理方面的内容的,而初中的物理课正式开课是在初二年级,那么初一的科学课就成为了初中物理的一个铺垫,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同时也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来说说教科学课的一些感受:科学课其实就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去做实验,体会试验中的奥妙,当然,这其中的一些原理和物理规律很多都来自于高中教学,甚至有的都是高中没有学到的知识,如果想让初一的孩子把这些原理搞明白,真的还是挺困难的,所以在上科学课之前,我跟自己斗争了很久,也纠结了很久,根本没有方向。直到我准备了很久,终于开始上第一节科学课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那些担心和纠结都是多余的,当你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对这些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不停的问这问那,我的心里踏实了,一切都释然了。虽然,我知道,不可能让孩子们把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弄得那么清楚,但是从他们求知若渴的状态中,我发现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品质,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初一的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实验的讨论、探究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可能,都体现了他们活跃的思维,这让我对之后的每一节科学课都充满了期待,我准备的更加充分,态度更加积极,课堂效率也更高效了。在教初一科学课的同时,我也在教高一的物理,有了初一科学课的体验,反观高中物理课堂,我却很少能够看到那种求知若渴的表现,很少有对知识的向往,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究,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的"苦瓜脸",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于是,在我准备高中的每一节课的时候,我也尽可能的找一些有趣的实验,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去讨论一些问题,哪怕是与这节课没有太大的关系,慢慢的,孩子们对物理课有了比较强的兴趣,甚至还很期待上物理课,慢慢的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对某些问题的好奇和自主探究,我明白其实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求精神就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品质,这对于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真的事半功倍。忽然间,让我想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可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思维技巧的培养也是提高思维品质的重要一环。在这里有非常非常多的思维技巧,我结合高中物理课堂的一些例子来谈一谈。

一、归纳思维。

高中物理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基本模型,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同一类的模型,如果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处理问题就显得容易了很多,而这样的思维恰恰就是归纳思维。

二、逆向思维

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有的时候,反过来看问题会使问题变的简单,例如,竖直上抛运动,如果把上升的这一段反过来看,就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这样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又例如某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求最后一秒钟的位移,如果把运动反过来看,就变成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处理问题一下就简单了,这种思维技巧的培养是一定要重视的。

三、发散性思维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同一个问题探求多种答案。例如物理的版块模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的方向解决问题: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守恒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慢慢的在渗透这样的思维技巧。

四、分解思维

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例如:在高中物理中矢量的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其中矢量的分解,就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五、推理思维

物理是科学学科,是讲理的学科,所以通过判断、推理去解答问题。也是一种逻辑思维。先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再以此类推,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六、对比思维

物理学科中,有非常多的类比对比,例如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重力场和电场、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等等,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七、综合思维

就是多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在高中物理中屡见不鲜。

八、核心思维

就是对于事物只索取重点,不关心任何杂乱无章的东西,学识渊博的人才具有这种凝聚核心的思维方式。虽然这样的思维技巧培养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高考的选择题和计算题的最后一道题,需要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思维品质。

思维技巧还有非常多,不再一一列举了,培养思维技巧,提升思维品质,对于物理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极其重要的。

思维品质的内在含义在哲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柏拉图曾经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创造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最后,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品质。而作为物理老师,我先做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浅析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问题与实践

作者姓名:杨旭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661055412

电子邮箱:2331066923@qq.com


浅析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问题与实践

【内容摘要】"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几乎是众多英语老师对于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重要地位都普遍认可的一条教学定律。无论是提高英语综合水平还是应试性地提高高考分数,阅读都是必经之路。本文将从精读与泛读的关系,SSR持续默读法,语块教学法等方面介绍提高英语阅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SSR持续默读

"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几乎是众多英语老师对于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重要地位都普遍认可的一条教学定律。无论是提高英语综合水平还是应试性地提高高考分数,阅读都是必经之路。这是因为阅读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提升英语水平的教学手段之一。相信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很多时候各项英语训练技能在同一课时都有涉及,但我们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要远多于其他技能训练,比如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等。阅读教学这么重要,老师们自然对它的实施就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探索。下面,我谈谈我个人对于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明确精读和泛读的差别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除教材外,高中英语阅读量要求在20万词。据此,有老师认为,随着学生阅读量的逐渐加大,自然就能对英语有水到渠成的领悟,因此就模糊了精读和泛读的区别,在教学中"精读不精,泛读不泛"。实际上,只是掌握词汇的含义并不能帮学生充分地提升阅读能力,就是我们通常会看到的,学生对语篇中的词汇没有太大问题的时候,也会出现对句子不解,甚至文段理解不透彻,逻辑关系理不清的时候。而我们的教材编写毕竟是经过了专家们的精心甄选材料和编辑的,并非用自选材料就能完全代替,所以,精读应该做到精讲词汇的用法,分析长难句的结构并翻译,讲解语法以及文章的段落布局,分析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等,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词汇和短语,理解必要的语法,掌握阅读技巧,体会阅读的奥秘,用已知的精读策略去解决泛读中遇到的问题。

从泛读的角度选取阅读材料,则应该兼顾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内容应尽可能时尚、新颖,贴近欧美地区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词汇和语篇难度便于理解。泛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来拓展词汇,了解多领域的知识、文化、现象,形成一定的语篇思维能力---包括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能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主旨、人物态度和观点,推测作者意图等。

二、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信息因素

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学习语言必然也是在学习文化,收集信息,而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外,还有文化背景知识和已有的信息储备。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拓展信息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遗憾的是,现行的教材由于诸多的原因,在题材上更多的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英文课文,这样的安排固然有它的好处----学生便于掌握信息内容,能够用有限的词汇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够用英语介绍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犹如再制的奶酪,尝起来总是觉得不如原滋原味的地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大胆取舍、补充,来满足学生对于文化和信息层面的需求。比如在Module 1 Unit 2 Lesson1的学习中,"神舟V"的介绍不妨引出"神舟XI"的介绍,M1 Unit3关于Festival的学习可以更多地介绍西方的节日从而了解西方的历史和地域文化,M4 Unit11 Lesson1中关于G8也可以拓展阅读G20。。。有了文化和信息的融入,语言才不会显得干瘪无物,学习语言才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乐事,教师和学生才会有更多课堂内外的共鸣。

三、尝试SSR持续默读法

Jim Trelease在他的The Read-Aloud Handbook里具体阐述了这一概念,"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吧,不必受提问、做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存粹是为了兴趣而阅读",这就是持续默读(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语言学家和阅读专家Stephen Krashen的基本论点是语言的习得来自理解的植入,而自由自愿的阅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我在2013-2015年间在高一和高二学段尝试了SSR阅读法。先向学生介绍这一做法,并鼓励学生自己到书店里---而非网购,要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买自己感兴趣且难度适中的英语读物,最好是原版,只要他们能够连续安静地读7分钟(这是我拿出的课堂的头7分钟时间),无论小说、杂志、绘本、漫画都可以。老师和学生同步阅读,既是营造默读氛围,也有模仿效应的原因。学生读后没有任何作业或任务。在坚持了1个月后,学生能在第一遍预备铃响就自觉地看书,而且看得比较投入。我甚至在其他时间比如早读或自习课上也能看到学生继续阅读他们自己选的英语读物。学生自选的书有很多种,Diary of a Wimpy kid,Harry Potter系列,The Little Prince,Charlotte's Web,the Pursuit of Happyness,Sherlock Holmes,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书,通过这些书老师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他们的个人喜好。SSR帮助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了克服阅读困难的信心,对阅读形成更积极的态度,在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践语块教学法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如同高楼大厦也必由一砖一瓦建起一样,没有词汇做支撑,语言无从谈起。高中要求3500的词汇量,以及1000的衍生词。在高考写作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词汇不过600左右,因此更多的词汇属于认知和理解性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词汇的分类,并传递给学生这一做法,明确词汇的掌握程度。词汇教学不能只教"单"词---不要教单个的词,不要单纯地教词。

进入高中教学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把单词放到短语或词组中去教,形成小的语境或形象思维,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词的搭配关系。只是最近一年才发现语块教学法的这一概念。《语块教学法》(Lexical Approach)是1993年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Michael Lewis。创始人Michael Lewis认为,语言并非由传统的语法和词汇组成,而是由多词的预制语块组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句子的生成并不是靠语法把单词组织起来,而是使用一些预先编制好的语块,可以说语块是使语言输出变得方便、快捷和流利的关键。

Lewis所倡导的语块教学法将语块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语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生成的语言单位,使用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语法结构,缩短了从理解到产出语言信息的时间,因而可极大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语块基本有如下几类:(一)单词和聚合词--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单词,后者通常为2~3个词组成的固定短语,不可变化,不可分割,类似微型习语,如nevertheless;by the way;up to now;bread and butter;on the other hand。(二)搭配词--指自然语言中共现频率很高的单词组合,如catch a cold;a broken home。(三)固定表达--这类语块相对少见,形式固定且具有语用功能,大多为口语交际套语、谚语等,如how are you;not too bad;kick the bucket。(四)半固定表达--通常为非连续的结构性短语,相对于固定表达,这类语块数量较多,且广见于口语及书面语中,如could you pass…,please?;what really surprised me was;firstly,secondly,and finally。

我的做法很简单,新授课语块或者叫做词串、短语划线,记录在笔记中,作业留记背任务,下一节课的复习环节先回顾这些词串,在日常阅读中回顾所学短语并记划新短语,不断在阅读和练习中复现短语,让学生体会短语在语篇中应用。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就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读,而是词串、语块的连接,学生的阅读速度会自然加快,当学生把读写或读说活动联系起来时,语言的输出也会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去写或说。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言输入体现在语言输出的环节—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时就显得轻松、流畅。

高中英语阅读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考试中,更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试题的命题变化也正顺应了这样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使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就是非常好的突破口,有很多的理论、课例研究可供我们学习、参考。相信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会让高中英语学习不仅局限在高中阶段,还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爱上阅读,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会分析,有自己的思考。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创造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王文科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皇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811784468

电子邮箱:55746862@qq.com

创造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对中学生教育也越来越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物教学。现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现如今的社会,现在创造教育才是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本文就浅析创造教育的概念,并结合本人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学经验,简单阐述创造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以促进中学生物教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教育;中学生物;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其中也包括中学生物教学,将创造教育渗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激发自身的创造思维,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一、浅析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1]最先研究的,我国最先运用并提出创造教育的是陶行知,在其发表了《创造宣言》之后我国教育界对创造教育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创造教育主要是根据创造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和意识,使学生拥有创造性人格,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发展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

创造教育有五个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为主要目的;

2、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其是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的,实验表明,专门培养创造力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力约10%-40%;

3、创造力和智力两者是不同的,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创造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师教学质量;

4、要想将创造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其今后就职受教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创造教育及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又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将创造教育渗透在中学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从目的来区分两者,创造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而传统教育则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从教法来区分两者,创造教育主要使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而传统教育则是传授;从学法来区分两者,创造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所发现,而传统教育则是使学生接受。创造教育将其基础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作为重点强调。创造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创新思维,使学习变得有特色。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材方面,创造教育要求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创造教育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采用竞赛、小组结合等,课堂结构可以采用创造情景、自主学习等。[2]

三、创造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生物在中学学科中是一门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学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下意识的将创造教育及其理论知识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思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获得的知识,结合创造教育理论,采用创造教育的方法,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及生命科学理论概念的基础上,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如今的社会。[3]

1、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1、1创建师生平等的关系

要想将创造教育渗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造力,首先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平等,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迈向如今的"学",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及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能,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生物教学"种子的萌芽"一课中,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做出一系列假设,如种子的萌芽需要养分、空气、土壤、温度等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假设不要过多的干预,可以使学生发表自身对这一课时内容的意见,从而提高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

1、2挖掘学生的求知心理

学生对学习的求知心理及强烈的好奇心是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产生求知心理。

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时的时候,可以设计导言,如"为什么到了秋天树叶就会落下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中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里。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下一个具有悬念的问题。比如在总结了新课时的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有关原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散步的时候是选择傍晚合适还是晚上更合适呢"?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激情,可以主动的探索课程中的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5]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创造教育运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逆推法来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逆向思维能力主要指的是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运用相反及对立的角度和思维来思考问题,由果得因,是一种将思维顺序颠倒运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色,它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分析教材中知识,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涵义,了解课程中知识点的联系,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习题,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生物知识来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探索。在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反过来想一想。

比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关于形态结构及功能统一的规律,可以根据结构推想而知功能,由基因型推想而知表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个规律来进行逆向思维,将问题逆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及提高。[6]

3、使用比较法和类比法

比较法指的是能够在不同之中找到相同点,在相同中找到不同点。类比法指的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一些相同属性来推断出两者的其他属性。比较法和类比法是认知思维的基础,可以通过两者的性质透过本质看规律,也是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长期的中学生物教学,认为教师合理运用这两者,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也便于对生物中抽象知识简易化,能够突出讲课的重点内容,找出难点并进行突破,从而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生物教学中生物进化这一规律的教学中,可以纵向比较马化石,也可以对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这5类动物的呼吸、器官等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在此过程中可是使学生对生物进化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此方式。又比如对光合及呼吸作用、遗传基因及变异基因等概念进行正反类比,对繁殖、呼吸、分类等概念进行相似类比,通过次类比教学,能够使学生不单单只对概念间的区别有一个了解,还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到生命是存在矛盾的,并且也是在矛盾的过程中进行发展的。这样开阔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7]

4、使用联想教学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联想将生物学中两种不同的概念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新的想法及认知。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联想及相似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在其中讲述科学史上关于通过生命联想而发明创造的一些事例,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比如弗莱明的"青霉素"及"人体中血液循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很好的例子。另外生物学中的DNA结构、生物的进化过程、胚胎的结构等内容,都可以使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发散思维。并且联想意识的过程是在两个不同概念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及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造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创造教育历经这么多年,在我国教育中才刚进行实施起步,但是通过在中学生物中渗透创造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个良好的结果,这是一个尝试,也是促进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创造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我国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红萍.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赤子旬刊,2013(10).

[2]屈静.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5(3).

[3]林木青.生物教学渗透创造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1):76-78.

[4]陈发明.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的策略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4(1):28-28.

[5]赖正德.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中学版,2010(9).

[6]戴一龙.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校本课程初探[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2).

[7]俞大海.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科学教育,2000(6).

[1]高尔顿(1822.02.16-1911.01.17),英国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被誉为差异心理学之父,是心理测量学创始人。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论文题目:小小职业体验室

作者姓名:戴音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皇城根北街6号

邮政编码:100034

联系电话:13521160764

电子邮箱:bj-dy@126.com


小小职业体验室

——浅谈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但是随着计算思维的提出和推广,我越来越多地发现计算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本文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了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关键字: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情景教学

一、教学中的困惑

作为一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十余年,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思考,研究着教学,研究着学生,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努力的上好每一节课。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前几年我们和学生谈论的是QQ、微博、微信,现在变成了创客、大数据和各种各样的APP。以前觉得3D打印是高精尖的事物,距离我们很遥远,如今它已开始逐渐走进普通的中小学校。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收获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教育学生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处理归纳信息呢?

困惑二: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电脑在家庭中已经基本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操作。在上课时,学生不爱学不想学,我经常会听到他们说"这个软件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用了,为什么现在还学?","现在照相的地方都管编辑,我学了也没人家修的好,为什么还要学?","现在是个人就会上网,这还用学吗?"……面对学生们的各种质疑,我该如何开展教学呢?

困惑三:知识与应用相脱节

学生现在基本都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信息技术课也是如此,但是它又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知识的学习,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教学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还包括上机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可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致使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削弱了这门课的教育功能。

二、计算思维的概念

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eymour Papert教授在1996年提出的。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对计算思维进行了系统阐述。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态度和一类普适的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每一个人都应该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这一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支持。

三、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上的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将计算思维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我将课程进行设计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模块进行工作情景和角色设置。如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我设置的工作情景是为某商业公司培训初级网管员;文字处理部分,设置的工作情景是为某文化传播公司办公室培训文案员;表格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设置的工作情景是为某企业财务部门进行电算化培训;图像处理部分,设置的工作情景是为某数码图片社培训初级修片员;音频和视频制作部分,设置的工作情景是为某婚庆公司培训婚庆视频编辑人员;……学生作为各种培训活动的受训主体,在不同的情景中充当不同的培训角色。教师则是各种工作岗位的培训讲师。在承接每一个新的项目的时候,我都会先向学生介绍新项目的背景、实现目标、内容,以及角色分工等。计算机房如同一间小小的职业体验室,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享受着这个学习过程。

(二)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去体会。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通过设置情景和角色导入知识,另一方面围绕工作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课堂上,许多知识并不是说教师告诉学生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就可以了,一定尽可能的让学生去亲自体会。为此,我研究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学情,力求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既易于学生理解、操作又贴近实际工作。同时我还将相应的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渗透其中。例如,在讲授图像高级处理的时候,我以前总会提醒学生先将原始图层复制一下,再在复制的图层中进行编辑操作,这样可以避免损坏原始图像,如果修图失败还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忘记复制图层,直接对原始图层进行编辑,结果很多学生在出现错误操作后无法重新开始,又找我要素材。为此,我改变教学方法,不再强调复制图层,而是在项目中加入了修片员岗位职责和奖惩办法,规定完成修片任务的得10分,修片失败并损坏原图像的扣15分,并将分数作为工作业绩在全班展开评比。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奖惩方法,在当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因为错误操作使图像无法复原被扣分的时候,他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习中,学生具备了计算思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也就养成了,学习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三)设计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形式上,我从"导出问题,寻求思路,进而引出解决方法,或得出实现方法的角度"入手,采取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的组长随着工作情景的更换由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的职责包括接领本组任务、组织组员讨论、协调辅导组员学习、推荐组员作品展示、点评组员作品、小结任务完成情况等。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任务、提要求,各组由组长安排分析讨论任务,并尝试实施任务。实施过程中,组内学生从任务中发现问题,于是展开组内讨论寻求解决对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互教互学。教师根据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知识引导、操作指导。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和评价,并由组长小结任务,其中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组员的表现等。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次课的培训小结。

这个过程不仅培训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更激发了学生向更深的学习领域探索。例如,在讲授文字处理部分的时候,设置的工作情景是培训办公室文案,任务是制作一张公司会议流程表,提供的素材文件是由文字描述的会议流程方案。在分组讨论和实施任务时,我发现学生们面对着素材文件一直在争论,迟迟没有动手去做。一问才知道,学生说素材全是文字的,无从下手。于是,我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素材内容,引导他们从文字中搜集提炼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归纳处理。经过引导,学生们掌握了提炼、归纳信息的方法,都成功完成了任务。

(四)设计教学细节,结合计算思维思考问题。

周以真教授对于计算思维的特性提出"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决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地思考。"实事求是,是计算机的思维模式。计算机总是会按照操作程序、对结果进行客观分析,而不会凭主观想象去下结论。在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一些易出错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去练习。例如,在讲授Excel引用单元格数据的时候,我设计的内容是引用单元格数据并进行复制。在做复制操作之前,应先根据引用数据的要求在行号或列号前加"$"符号对其进行限定,如果不做这个限定,引用的数据单元格会随着鼠标的拖移而改变,从而导致错误的数据结果。这个操作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只会按照指令执行任务,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能够真实正确的反映数据结果。就像周以真教授说的"是人类赋予计算机激情。配置了计算设备,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在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实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

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其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人人都应该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将计算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是我们面临的教学改革的新挑战、新机遇。转变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计算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构建基本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日常教学的点滴积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77-79。

[2]宋玉:论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2013(108)。


北京创造教育研究会

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韩晓芳

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6号

邮编:100034

联系电话:13810538127

电子邮件:hanahnxf@126.com

【摘要】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逐步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问题,学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去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通过这种信息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自觉、主动、合理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    信息化

教育变革    教育的信息化

【正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逐步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重塑人类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模式,催生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价值,为当代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信息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关乎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不只是为了让中小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同时,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蕴含着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模式,这一切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他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一个学科。所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古人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就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但是,现在,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加上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可谓已是十分熟练;但也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计算机的使用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这就造成了学生水平上下落差很大的局面。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首要的问题。既要让水平低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到东西;又要让水平高的学生有事可做,不至于觉得内容简单,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应从主导者的角色退居为协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积极及自我导向,并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且可以适度地决定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与进度。

在教学中,为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尝试过以下两种方法,应该说,还是有所效果的。

其一,分小组完成主题任务。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不是简单直接的介绍书本知识,而是将学生们分成几个活动小组。分组的原则,是自由搭配加教师调配。在学生自由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保证每组都有比较突出的学生能带领本组同学完成任务。至于任务,则是在老师简单介绍了有关基本概念之后留下的,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或上网查询。比如,常用输入设备名称、用法、工作原理、市场价格等;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几种硬盘的型号、容量、价格等等。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任务,由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在下一次课上分小组进行汇报总结,由老师进行最后点评。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去,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加以拓展,比教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有实效得多,且容易理解记忆。最主要的是,不再将学生局限于课堂听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有目的地去自主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种分小组活动,在许多章节都可以尝试,比如网页制作、采集数据处理的数据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逐步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问题,学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去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而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通过这种信息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自觉、主动、合理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其二,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会。比如,在给学生讲到有关数据库的知识时,可以以体验在线数据库为主题任务,为学生设置层层递进的体验任务。以在"中国知网"查询有关无人机的资料为例,第一个体验,让学生通过不同分类去检索,体验在线数据库数据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接着,进行第二个体验任务,让学生下载其中下载次数最多的一篇文章,这时学生会发觉需要注册成为网站会员才行,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库对用户的管理方式;注册成为会员,再下载,发觉还需要付费,这时学生对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像自己是数据库开发人员,在有关数据安全方面应该有哪些措施。这样,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对于数据安全有了更深层次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其实,不论是分小组还是分角色,都是以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就是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实际上是创设情景与建构主义综合运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仅做必要的引导。任务完成后,学生之间再进行交流、互相促进。从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角度看,"任务驱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能做什么",而且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需要用计算机去实现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意识。

而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应考虑和准备的内容量就急剧增加,如何确定任务更是关键。总的来说,应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考虑为什么要采用"任务驱动"、是否有其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会因为"任务"而提高,为了"任务"而任务,效果反而不好。第二,要考虑"任务驱动"的实施者与对象是谁,教师本身具有哪些信息素养,学生应具有哪些信息技能。第三,要考虑何时进行,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可以进行,反而,完成"任务"时有关的各种资料的搜集、任务内容的讨论等都是需要融入课堂以外的时间的。第四,要考虑实施"任务驱动"的地点(机房或教室)及这些地点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可以支持任务的完成。最后考虑教学中需要哪一类型的"任务",这与现有的信息科技、课程性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等均是密切相关的。综上,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必须考虑所设定"任务"的科学性、教育性、真实性以及层次性,并留给学生发挥、创造的余地。

在"任务驱动"进行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得到自身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兆君主编

2、《教育技术技能训练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冯奕兢主编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西城区第十九届教育征文

"我的研究故事"

类别:   A   

区编号:

题目:  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内容摘要: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作者姓名:  刘德林  

联系电话:  13683175791  

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也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照搬得,我想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可能你会说:"井底之蛙,见识少,才会这样说。"或许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我有时候也常常反思,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反思很多很多问题,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与学的双赢.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二十多个春秋了。回首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做为,可是平淡的教育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从我当班主任二十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必须不断反思不断适应所教的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由于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所以,一切当从"了解"开始。

一个教育小故事:

在带高二年级理科班时,我班里有个同学名叫武某。她个头一般,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比较有上进心,学习较刻苦。我一次排座位,把她排到了最后一排,结果她就找到我,问我把某同学放到她傍边,不让另一同学在她傍边。在我没有重新安排座位以前,她从未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事出有因,直觉告诉我很可能因为同学矛盾或者是周围的学习氛围不好。我问她为什么,她却支支吾吾的不说。我觉得这件事不能这么马虎过去,所以当时我拒绝了她的请求,目的是逼她说出事情的真相。

果然,第二天早读课时她又找我,说能不能换个座位,自己一个人愿意去守着后门。如果我答应她,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还是一口回绝了她。但是,我继续追问她这么做的原因,这一次我能够看出来她的内心很矛盾。于是,我鼓励她说:"无论什么事,只要你可以开诚布公地把它摆在桌面上,我们就一定可以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在我的开导之下,她终于说出了真正原因:她前面的同学浑身都臭,同学都不愿意在他的旁边,而且傍边的另一位同学也老是说话,不愿意坐在他的傍边。

我当时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静下心来考虑对策。我觉得这件事必须快速、彻底地解决,因为这是影响到班级学习氛围的大事,而且她把情况反映给了我,如果我不能快速解决,就会导致她更不学习。那么如何解决呢?因为那两名同学的本性不坏,只要把问题讲清楚,思想工作做到位,应该会有效果。权衡利弊之后,我征求了她的意见,我把这两位同学叫出来,说明原因,随后,我说:"这件事你两个认为该怎么办呢?"

一位同学当场表示不会再违纪了,要严格要求自己。而另一位先承认了每天都洗澡,然后就把矛头指向武某,挑她的"毛病"。她认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自己的位置不满意,是因为他们两个学习成绩不好而瞧不起他俩。

武某自己学习成绩也不好,不会因此而嫌弃同学,确实影响了自己,自己想好好学习。她激动地说:"我们都学习不好,但是我们应该不抛弃、不放弃,抓住最后的机会!"听了武某的话,这两位同学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有点恼羞成怒。我看到这种情况,马上制止了武某继续辩驳。我说今天之所以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是对你们三个的信任。因为出了问题,并想到用这种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至于使你们两个丧失学习机会。"这次谈话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三个人都情绪平稳,显然已经接受了我的观点。

后来,我又分别和他们单独进行了交流,采用沟通和激励的方式。我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的谈话给了他俩很大的触动,但是他们的坏习惯很难马上改正。所以,一个月后我决定在座位上再做一下微调。我知道,这件事还应该继续密切关注,尤其是关注他们几人的关系,和他们几人的课上表现。另外,这提醒我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管理学生,尽量不要有管理的盲区。而且,我还要对后进生加大帮扶力度,多关心、关注他们,多督促、帮扶他们,只有他们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班级的整体备考氛围才会达到最佳。

后来武某主动来找我,说自己很压抑或老师不重视她了。想和我谈谈。我马上意识到我的工作见了成效,最起码他有想法时想到了找老师。我们两个抱着真诚的态度谈了整整一节课,我打消了她的疑虑,并对他进行的思想上的引导,告诉他老师愿意帮助任何一个学生提高。希望以后有什么困难主动找老师帮忙。最后,这次谈话在很愉快的氛围下结束。我知道至此,这次调座位风波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达到了教育的预期效果。

教育小故事后的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恨,也不要温和得使人胆大妄为,如果用严酷的惩罚去教育.也许会导致和学生的感情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但又不能采用忍让或和风细雨的无任何警醒作用的方式,滋长学生任意妄为的思想。我认为,处理班内学生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及信任的过程。如果班主任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出现问题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他们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对于激发他们的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效果的。只要自己是出自在内心的关爱学生,相信学生都能体会得到,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在这次事件中,我发现了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没有花时间去挖掘学生心理的东西,对后面的学生关注过少。以这次事件作为契机,我认真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努力去接触学生尤其是学差生,在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同时更做他们心目中的知心朋友。我想,只要我们有一个满浸着人间爱的灵魂,我们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眼神,这样的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才能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美。

"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豁达的面对人生,时刻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每天都以全新的自己去迎接身边的事物",这是我的工作信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坚信:时刻保持一种无畏的锐气,一种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锐气,不断挑战新的高峰,才是无悔人生。用热心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每一位学生交谈,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班级管理得有滋有味、快快乐乐,也定能在平凡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体味到特有的快乐和幸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16年3月20日

附件一:(资料页)

西城区第十九届教育征文

"我的研究故事"

类别:B

区编号:

题目:当青面兽遇到智多星——我讲《智取生辰纲》

内容摘要:

我校初中生在阅读名著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不愿意阅读《水浒》这样的长篇小说,新教材中虽然有《智取生辰纲》一课,但学生对相关的小说情节知之甚少。所以,激发学生对《水浒》这部名著的兴趣,产生读原著的欲望;能积极参与课堂上人物形象的分析成为讲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课上通过看录象、读原著片段、课堂讨论、讲故事等方式达到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陆峥

作者姓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联系电话:13521143851

题目:当青面兽遇到智多星——我讲《智取生辰纲》

正文:

"看过电视剧《水浒》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情景:烈日炎炎,黄泥冈上,晁盖、吴用组成的七人小分队兵不血刃,麻翻了杨志等一干军营中人,轻轻松松在夕阳的余晖中唱着歌儿推着十万金银下冈去,那歌声与"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的旋律颇为相似。胜利者当然值得庆贺,因为他们凭借无懈可击的战术、精诚团结打嬴了这一仗;然而失败者却更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因为他并非胸无点墨的庸俗之辈,他可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人,要知道他曾和梁山好汉林冲交手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在此次押运金银之前他也曾精心筹划。杨志!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智者的交锋中杨志为什么落败吗?杨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才呢?"

以上是我为初三语文课文《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设计的开场白。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认真阅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少部分人只是凭兴趣零星读过中学生读本的《水浒》片段,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几乎都来源于电视剧版《水浒》,并且只是对其中一些精彩热闹的情节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等津津乐道,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缺少深入了解,更谈不上分析评论书中人物了,"青面兽杨志"在他们的眼里似乎也只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新教材中虽然有《智取生辰纲》一课,但学生对杨志其人知之甚少,能想起来的就只有"杨志卖刀"这个故事。

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有着明确要求:"了解推荐的文学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应该是他们对经典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鉴于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的现状,我把激发学生对小说原著的兴趣,产生读原著的欲望;能积极参与课堂上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这节课的主要目标。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课。希望在实施中通过看录象、读原著片段、讨论、讲故事等方式达到这一目标。所以我必须在开课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资料准备:备课时我自己又从头认真阅读了一遍《水浒》相关情节,从中提取杨志这一人物的出场表现、性格为人。做到给学生讲课前自己要熟悉全文脉络、相关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并且查找阅读了一些名家对《水浒》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乃至人物的点评,为自己备课寻找理论支撑。评论家金圣叹曾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水浒传》奉为"六大才子书",可见《水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其次是课件制作:搜集"智取生辰纲"影视剧的片断、人物图片、连环画、原著片断等根据需要编排而成,用"天暗星——多难的生命轨迹"概括杨志的一生,印发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部分原文给学生阅读。利用中午时将在班里播放电视剧中"智取生辰纲"的部分,当学生看到晁盖等人扮做贩枣客商出场了,白胜挑着担子唱着歌出场了,大家的兴趣完全集中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上。吴用佯做争酒之际巧妙地将撒有蒙汗药的水瓢扔进了酒桶,学生们立刻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兴趣大增。当杨志也被麻倒在地,晁盖等人大获全胜之时,大家已经按捺不住,开始低声评论起来。

进入正式授课。这节课的课题是"智取生辰纲",我在标题下又列出一个副标题——当青面兽遇到智多星。这时我引导学生回到本次课的主题上来:这场智者的交锋中杨志为什么落败?杨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才呢?

课前指派一名对熟悉《水浒》的学生准备好发言,在课上讲解杨志其人,论出身高贵,作为杨家将后裔,与大刀关胜(关羽之后)、双鞭呼延灼(呼延赞之后)应堪鼎立;论武艺高超,他能与林冲、索超、呼延灼等高手过招几十回合不分上下,绝对可入最高层次;谈智商,他亦属胸有谋略的睿智型人物,当初应允为梁中书押解生辰纲时,他推翻了梁的原定计划,制定了一个审慎周密的押运计划,连梁中书也大为叹服。

紧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如若按照原计划行事,那十万生辰纲是不是就可以安然无恙地运进京城呢?你怎样看待这场智者的交锋中双方的表现呢?你会给双方各打多少分呢?

经过短暂的思考,有男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言了,也有人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急着站起来就说。一向对于《水浒》不感兴趣的女生也加入了发言:

"杨志怎么这么点儿背呢?太倒霉了他也。"

"老师,吴用他们这不是坑蒙拐骗吗?"

"杨志太笨,不会团结手下,特别是得罪了老都管,弄得下属都不服他。"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杨志再怎么聪明也比不上吴用,人家可是梁山泊的军师。"

"杨志揽了一个苦差使,费力不讨好,当初就不应该接受这个任务。"

"谁让他们都爱喝酒呢,要是滴酒不沾,岂不是没事?"

……

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各执己见,此时需要教师出面引导了。吴用和杨志两人各有智计,那么你能从文本中找出双方所用智计吗?经过再一次查找课文。整理得出结论:

先评判吴用之智,这是他这个梁山泊的军师出场后策划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对手又是武艺高强、十分精明的杨志,而己方这一支小分队中,无人能与之抗衡。结果是兵不血刃,轻松得手。原因在于吴用智借天时、智借地利、智借人和、智用计策。尤其是三步计策环环相扣,一乔装扮客商,稳住对方;二佯争酒,引诱对方;三巧下药,麻翻对方。这样天衣无缝的计策也只有我们的智多星才能设计出来,不由你不上钩。

那么吴用施用的计谋,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这里给学生一些知识,领他们判断哪是瞒天过海、哪是以逸待劳、笑里藏刀、声东击西、混水摸鱼、欲擒故纵,大家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

再来评判杨志之智。整个押运过程让我们发现杨志的判断力之精准与防范心之周密,从而不得小觑其智商。杨志之智表现在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为什么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最后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杨志的种种不智的表现,有人说杨志为人处事上"一根筋",他对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但他处事时却又往往不讲策略。他不懂得他们一行十五人是个团队,他的身份是这个特别行动队的队长兼政委,他必须协调好关系,善待众军汉,以情动人,做好思想工作,然而他唯一的法宝就是藤条加斥骂,那不遭反抗才怪,且老都管与两虞候根本就未把他放在眼里。这时我把大家的讨论结果整理如下:刚愎自用、对部下凶横、不体谅、缺乏沟通。

此刻学生对吴用和杨志两人的评论结果已然呈现在屏幕上,回到本节课的大标题上来:当青面兽遇到智多星时结果会如何?在经过了观看电视剧、阅读文本、课堂讨论之后,大家对这两个人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最后教师对杨志其人做结语陈词:

虽然杨志胸有谋略、武艺高超。但是他的对手毕竟是智多星,而且面对的是智多星与伙伴们配合默契布下的一个圈套,而他杨志却时刻逢着来自内部的谢都管与两个虞候的作梗掣肘,根本就指挥不动押解人员。所以黄泥冈上的失败,不是杨志无能,而实在是对手太厉害,且"堡垒易从内部被攻破",更是他惨败的根本原因。

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了对原著中"智取生辰纲"的这一情节的内容普及,学生对吴用和杨志两位《水浒》中的重量级人物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准确的评断。他们的借助文本分析人物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尤其令我满意的是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不时有人援引原文做发言的依据,说明大家对这部小说由开始的陌生到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一节小说阅读课,调动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令他们能认认真真阅读,能面对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文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不仅如此,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又把《水浒》带到学校来开始认真细读,想要把一些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情节读清楚弄明白。由此看来,经典名著的阅读只要课前调查好学情,做足各项准备,学生的阅读热情就一定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课上也会带给你很多惊喜。


西城区第十九届教育征文

"我的研究故事"

类别:B教学

区编号:

题目:从研究中获得满足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基本都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缺乏学习动力,缺少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不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同时他们又对外界信息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知。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老师,我尝试将模拟的工作场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研究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获取知识、探知社会。自己也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着成功带来的满足。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作者姓名:戴音

联系电话:13521160764


从研究中获得满足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十余年,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思考,研究着教学,研究着学生,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努力的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前几年我们和学生谈论的是QQ、微博、微信,现在变成了创客、大数据和各种各样的APP。以前觉得3D打印是高精尖的事物,距离我们很遥远,如今它已开始逐渐走进普通的中小学校。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收获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正面或负面信息?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处理归纳信息呢?

困惑二: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电脑在家庭中已经基本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操作。在上课时,学生不爱学不想学,我经常会听到他们说"这个软件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用了,为什么现在还学?","现在照相的地方都管编辑,我学了也没人家修的好,为什么还要学?","现在是个人就会上网,这还用学吗?"……对于学生的各种质疑,我该如何开展教学呢?

困惑三:知识与应用

学生现在基本都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信息技术课也是如此,但是它又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知识的学习,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教学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还包括上机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可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致使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削弱了这门课的教育功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研究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设置工作情景

根据内容和目标要求我将课程进行设计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模块进行工作环境和角色设置。如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我设置的工作情境是为某公司培训初级网管员;文字处理部分,设置的工作情境是为某公司办公室培训文案员;表格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设置的工作情境是为某企业会计部门进行电算化培训;图像处理部分,设置的工作情境是为某数码图片社培训初级修片员;……学生作为各种培训活动的受训主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充当不同的培训角色。教师则是各种工作岗位的培训讲师。

二、设计知识载体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通过设置情境和角色导入知识,另一方面围绕工作情境对知识载体进行设计,开展教学。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考取了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我研究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学情,力求使设计的知识载体既易于学生理解、操作又贴近实际工作。同时我还将相应的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渗透其中。

三、设计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我采取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的组长随着工作情境的更换由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的职责包括接领本组任务、协调辅导组员学习、推荐组员作品展示、点评组员作品、小结任务完成情况等。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任务、提要求,各组由组长安排分析讨论任务,并尝试实施任务。实施过程中组内学生进行互教互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进行讲解指导。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和评价,并由组长小结任务,其中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组员的表现等。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次课的培训小结。

经过我的设计,将模拟的工作情境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新鲜感步入教室,怀着好奇心学习知识。情景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更是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场所。

在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之前的困惑,在教学中我一边发现问题,一边思考解决,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的时候,设置的情景是培训网络管理员。由于平时学生经常上网,所以在课上他们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有学生说在网上有人靠盗游戏账号挣了好多钱,向我提出想学习黑客技术,也想去盗别人的游戏账号;有学生说自己在家做局域网,连不通怎么办;还有学生问我网上有消息说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这是不是真的;……对于正面的问题我及时给予了解答,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负面问题,我没有马上反驳,也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批评,而是通过介绍讲解网管员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职业道德标准和实际案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黑客技术是把双刃剑,正当使用有助于工作,如果想靠它做违法、违反道德的事,那么对他人和使用者都具有危害性,是害人害己的事情;网络上的信息有正面和负面的,不能盲目相信,要对它们进行辨别,有选择的吸收。通过教育我要让学生明白上网要遵纪守法、要有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讲授文字处理部分的时候,设置的工作情景是培训办公室文案,任务是制作一张公司会议流程表,提供的素材文件是由文字描述的会议流程方案。在分组讨论和实施任务时,我发现学生们面对着素材文件一直在争论,就是没人动手去做。一问才知道,学生说素材全是文字的,无从下手。于是,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素材内容,引导他们从文字中搜集提炼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归纳处理。虽然最后在我的协助下学生完成了本次任务,但是也暴露出学生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内容,在任务中有意识的多设计一些相应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讲授图像处理部分的时候,设置的工作情境是培训修片员。在任务小结时,有学生提出,"修片员都是在门店的后面工作,一般都看不到,我们学的和他们做的一样吗?"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也无从解答。于是在下班后,我找到一家比较大的专业摄影店,和负责人沟通后,我拍到了一段修片员的实际工作视频。当我把这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特别是对于修片员的熟练操作,他们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通过展示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情景教学,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课转变了看法,并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这种转变让我十分的欣慰,我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

研究就是要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次研究经历让我体会到学习、借鉴的重要。因此,我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突破学科的限制,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地汲取营养。留心关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态,更加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发觉自身的不足,把自己的思考、体会不断地变成文字,写成论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真切体验到了"经历研究"的充实与满足。


西城区第十九届教育征文

"我的研究故事"

类别:A教育

区编号:

题目:多一份爱心,多一点温暖

内容摘要:

一个本该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本该有着美好回忆的学生时代,而身边的他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差点儿放弃学业,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他有着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关爱,使他能继续像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使他享受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这个心很重的孩子把这些关爱记在了心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不同的方式回报着帮助过他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作者姓名:沈航

联系电话:13681423852

多一份爱心,多一点温暖

-----让孩子回来读书吧

"手拉手,一帮一"是助学工程,也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按规定年限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个学生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每天虽然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但还是过着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想要什么,家长就会给什么,这样的孩子,他们从来不用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担忧,可是也有的学生因家庭的经济困难交付不起这些费用而中途不能坚持上学,以前我们只是在电视中看到过贫困山区有过这种中途退学的现象,但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在北京的市中心却出现了这样真实的一幕。作为老师,我为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而震惊。

任教26年,在我的记忆中一直记得曾经所带的某届初二某班的A同学是个听话、朴实、懂事、要强的孩子,他自己从不与老师和同学说家里的困难,直至去年冬天的一次家长会,他五姨到校开会与班主任老师谈到家中的状况,我们才知道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跟随母亲生活),因突发事件使他母亲的脸、手、胳膊上有着大部分的烧伤留下的痕迹,为此而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来校见老师,其原因是怕孩子在同学面前感到尴尬;又因其特殊原因未获得低保照顾,从而导致了他们母子俩的经济非常紧张,生活来源只得靠自家开的小卖部来维持,生活条件极差,母子俩居住的地方只是小卖部后面接的一间宽不足70公分的地方,里面除了摆放一张自制的床,什么家具、家电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学习环境,A同学每天只能趴在床上写作业,而身子却在门外,冬天到了,天气太冷,他母亲不得不向学校提出是否能让孩子放学留在学校写完作业再回家,由于A同学比较勤奋、好学,又听话,作为年级组长的我和班主任老师商量决定向学校领导申请满足家长的愿望,最后学校批准他每天放学在学校写作业不得超过六点,由于学校与家里的温度差距较大,他经常生病,但他要求自己十分严格,总是坚持上学,很少请假。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就像这首歌中所写的,我相信A同学也想有一个不需要多大地方而又温暖的家。没有亲眼看到,总觉得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记得那时学生还要交课本费,就在新学期开学报到收费时,这个要强的孩子不得不来到办公室小声地与班主任说:由于近期家里经济困难,交不起课本费,他的妈妈为了不给学校找麻烦,与他商量暂时不上学了,等交上课本费再来上课。听了他的话,我和班主任老师商量不能让他因为这个原因而影响上学,于是我们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了此事,最后决定先让他来上学,然后家长写一份申请,说明具体原因。然后我和班主任老师去了他家做家访,我们为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切而震惊,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家,我们两位老师是坐在胡同过道中的椅子上与他们母子俩谈话,而我们所坐的椅子也是他妈妈现跟邻居借的,他母亲告诉了我们家里的一切事情,说的时候泣不成声,同时她说他们母子俩和住在马路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他们能有一块门板遮挡风雨。夏天屋子小,天热,孩子整个夏天起了三次痱子;而到冬天,他们冷得盖两床棉被还哆嗦呢。当听到A同学告诉母亲:"学校的教室真大、真亮、真暖和,我真留恋教室"这样的话时,作为老师,我们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他是多么留恋和渴望这样又大又亮又温暖的地方呀!我们这些老师又怎么能让这样的学生因交不起课本费而呆在学校校门之外呢?

A同学是一个懂事的学生,他不仅从不乱花钱,而且当年级组织外出活动回来时,别的同学买了纪念品,而他却背回了一书包的空瓶子,他想着卖了瓶子能补贴家用,他的孝心,他的懂事,感动了我们,我们除了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也尽可能地关心他:数学老师为了让他和别的同学一样多练习题,把自己订的练习资料给他用,经常给他讲解习题;我们经常找他谈心,询问他有没有困难,要不要帮助。他学习虽然很努力、用功,但自身条件并不是很好,他的基础又不是非常扎实,自进入到初二以来,知识量的增大,知识点的增多,给他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班主任老师一度看到他情绪起伏变化非常大,常常焦虑,于是多次主动找到他谈心,耐心地询问他生活中不开心的事和学习上的困难,还经常在思想上鼓励他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与挫折;为了在学习上帮助他,班主任老师安排班委定期帮他复习功课;在精神上经常给予他极大的鼓励。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自信又回到了他的身上。我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中也想方设法地去关心他,有几次我们年级的几位老师把中午的主食节省下来,让他带回家,晚上和他妈妈吃,我们想这样做他们可以少些开销,可没过半个月,他主动告诉我,他不要了,一是每次都吃不完,二是他不想让别的同学知道。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因为他的自尊心太强了,但学校还是考虑到他现在正在长身体,营养跟不上也不行。学生处主任告诉我们,学校为了让A同学与别的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特批他中午在校免费与毕业班的学生一起就餐。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A同学得到了老师们的关爱,这个心很重的孩子把这些关爱记在了心里,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不同的方式回报着帮助过他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在生活中他非常俭朴,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在课代表的工作中,他尽心尽责,记得有一次老师放学后才留作业,好多同学都走了,他回到家里,用自家的公用电话给每一个同学打电话告诉作业。第二天老师非常感动。还有在几次主题班会上,A同学强烈要求要为班里做点贡献,于是和另一位同学一起找来了一大段相声,自己编排,在练习过程中他也是非常用心,由于这段相声篇幅长,环节多,在背稿时常常容易忘词,他甚至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背台词。在班主任老师反复地辅导和他们自己的努力之下,他们表演的相声得到了全体同学和老师们的认可和好评,这次表演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活力,更鼓舞了他的积极向上的劲头。当看到表演成功地结束后,A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明白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真心地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们。

看到A同学的进步,我们这些老师为他高兴,为他自豪。一个本该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本该有着美好回忆的学生时代,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差点儿放弃学业,而这个经济困难的孩子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他的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关爱,使A同学能继续像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使他享受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之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中考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又过了三年,听说他考上了大学,同时圆了自己的梦。


在教育科研中成长为幸福的教师

胡文戈

我参加工作以来,凭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收到较好的成效,我恪守着"留一份真诚、留一份平静、留一份坦然,更要留一份释然"的处事原则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始终注意个人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认真钻研理论,不断提升水平

我虚心求教,不断创新,轻松、自然、和谐的教学风格使我在学校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特别是再次担任科研室主任以来,认真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并在本校的教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年来,我养成了每天至少看两小时书的习惯,勤于学习,使我站得高看得远,为我的教育科研滋养了底气与灵气。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有心人"。是思考使我的思想不甘于平庸,是思考孕育了教育科研的新话题,是思考带来了不期而至的灵感!

勤于反思,还要勤于动笔.我平时习惯做些文摘与剪贴,那厚厚的几大本摘录不能代表什么成绩,但没有这种积累,又怎能薄发呢?也正因为我认识到了勤于动笔的重要性,逐渐认识到科研工作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担任科研室主任的时间里,深入教师中了解到教师对我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反响较大,因为多年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我和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学习文件和精神,充分领悟到市区发展特殊教育,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学习困难和残疾的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遗弃到教育潜能的开发。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学校应转变教育的理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学校聘请的心理健康专家为这六名学生专门备案,定时找他们个别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有何心理障碍,然后进行细致耐心的开导,从而使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学习的信心。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合力。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定期与家长联系,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记录在家校联系卡上,这样随着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为每一个学生擎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细致入微的工作开展令家长感到欣慰,家长由对学校隐瞒病情变为敞开心扉,由对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感到迷茫到转化为对学生安置情况非常满意,由被动的交流变为为学校工作开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凝聚着各界的无私关爱。

二、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我们大家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以学习促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将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2013年秋季,学校初中招了六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后,我先认真学习理论、自觉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将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绐终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倡导爱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结合自己一年半的工作,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也有了一些新看法:

(一)教育科研使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观念和措施层出不穷,这既是我们感到新鲜,同时也会使我们感到眼花缭乱。比如:

(1)师生关系的变化:高高在上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究竟应该怎样"民主平等"呢?(举例;教师不像教师,出现学生难以管理,班级难以管理的现象。说明"民主平等"应该是科学的民主平等。突出四个"多":多联系、多交流、多关心、多活动。"多联系"也就是班主任和负责人必须对自己班级的随班就读生每学期至少家访四次,每周电话联系一次;"多交流"则对特殊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对特殊学生作个别辅导,每周至少3次。"多关心"就是给特殊学生的温馨提示,如:每日有一个善意的提醒;每天与他说一句关心的话……。"多活动"则强调特殊学生平等参与班级每一次活动,并给其锻炼、成功的机会。)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结果变为重过程。怎么重过程,结果是不要了呢?(举例落实"帮扶制度"。为每位特殊学生安排一名伙伴"小老师",使每一位特殊学生得到切实的关心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同学的友爱和温暖。)

(3)教学方式的变化: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什么作用呢?是不是评价"好""真不错"就够了呢?(举例强化辅导,补偿缺陷,根据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其进行相关训练。补偿缺陷,提高能力,提升信心。)

(4)小组学习方式:课堂和课后要组织小组学习活动。(举例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备课时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对特殊学生的作业、试卷实行面批,及时辅导订正;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薄弱环节对他们作个别辅导,并记好辅导记录,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问题怎么来解决呢?如果只是盲目地听从,盲目地模仿,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哪里来?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而这就是教育科研。在特色教学中,让随班就读学生享受快乐,学有所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随班就读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做一些基本的习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合力。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定期与家长联系,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记录在家校联系卡上,这样随着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为每一个学生擎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细致入微的工作开展令家长感到欣慰,家长由对学校隐瞒病情变为敞开心扉,由对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感到迷茫到转化为对学生安置情况非常满意,由被动的交流变为为学校工作开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后,必然给所在班级带来影响,如何搞好随班就读,我们的做法是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采取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在集体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个别教育。我们要求在座位安排上、教学程序上、课堂提问中、练习过程中都要对残疾儿童少年给以适当地照顾;在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从残疾儿重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例如:座位安排在离讲台较近处,让随班生回答较简易的问题,做一些基本的习题。同时对随班就读生做到"三心"和"三优先"。"三心"就是服务热心、开导细心、教育耐心,"三优先"就是交作业优先、面批作业优先、辅导学习优先。

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个体,但是不应该因其特殊而失去或减少与正常儿童充分交流的机会。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儿童。在学校里班级组建了帮扶小组,有的班级请好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结对,有的班级给随班就读学生安排教学辅助伙伴。教学伙伴的选择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各班级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随班就读教师教育引导全班同学,在良好班级氛围中深入指导有一定分析能力、乐于助人、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教学伙伴的辅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班级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有的班级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有的班级采用课余小老师的形式;还有的班级采用助残小组上门服务的形式。这种发挥班内学生作用的形式也充分体现了随班就读的优势。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地完成。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和上级有关特教工作精神,大力推进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不断创新,开拓我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新局面。

1、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随班就读理念、丰富教师随班就读工作手段。

(1)随班就读教研活动时,组织老师学习有关资料,把最新的特教理念和知识传达给老师,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配合。

(2)开展随班就读研讨活动,让老师们交流个案、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困惑、商讨解决之道。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3、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由校长主管,年级主任专管,具体落实到有随班就读班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的管理和运用,关注随班生。

4、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5、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家长是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随班就读工作中较难控制的因素,家长是否能配合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随班就读工作的成败。另一方面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对教育方法的掌握也能有效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学校主动为家长提供有利于其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6、同伴互助,体现优势

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个体,但是不应该因其特殊而失去或减少与正常儿童充分交流的机会。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儿童,例如给随班就读学生安排教学辅助伙伴。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将认真地完成,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特教工作精神,大力推进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不断创新,开拓我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新局面。

(二)注重问题研究,使教师会发现问题并会解决问题。

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细节,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求老师做一名问题教师,要求教师用质疑的目光,发展的思路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如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是否合理?备课时多问几个问号,反思中多想想课前预设的是否到位,课中生成的是否完美……总之我们应该善于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用什么力量牵引教师走到教育科研这条成功的幸福道路上来呢?我们在阅读陈大伟副教授的著作《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后得到了如下启示:

1、要做身边的研究。曾经一度"研究"似乎是中学教师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让研究这个话题变得轻松而亲切,让教师关注身边的教育细节,在自己实践中找寻研究的话题。《学记》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是进行中学教育科研的前提。没有"教"的中学教育科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教师为找课题发愁,该书提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思考中、热点难点中和纵深漫溯中找寻问题等方法。其思路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

2、要做有效的研究。理性教师的根本是依靠实践论的,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要走实践路线,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其一般路径是:实践——理论——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并用研究去指导行动,让自己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可以说,《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是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方法著作,其关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于类比研究更是为教师有效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

3、要做真实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得出结论都要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对已经成为"真理"的结论从不放弃怀疑与批判。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讲自己的故事,不盲从不跟风,自己去实践,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些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的,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朴素的道理。《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特别强调了研究中要注意"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维护青少年权益"等道德观,指出不能为了私利而损害科学的真实,不能为了私利而进行虚假的研究,这种敬畏真理的道德取向对于研究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成长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成功并不遥远,道路就在身边。只要播撒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能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会思考的教师,进而成为幸福快乐的研究者。让我们不再犹豫,从身边的细节入手,从事有益的真实研究,在教育科研中成长为一个幸福的教师。


1、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张媛婷

2、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升学科能力---胡文戈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左福林-马靖

4、新课改英语阅读多样式教学方法探讨---尹红华

5、普通中学开展国际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申燕伟、尚丽

6、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宋增平

7、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技能与知识培养初探---李晖、赵立、马辉、诣圣飞、余晓飞

8、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作业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张长瑞、魏有付

9、化学课堂质量监控的实践---魏有付、张长瑞

10、《细胞内的囊泡运输》教学案例---胡雅滨

11、《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张媛婷

12、《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教学案例---胡文戈

13、《圆周运动》教学案例---苏玉斌

14、《学习小说鉴赏》教学案例---李小妹

15、《大语文观下,对"什麽知识最有价值"的思考与回答》---李小妹

16、《在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的策略》---张长瑞

17、《浅谈多媒体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冯娜

18、《多点了解,多点关爱,多点鼓励》---沈航

19、《美术教育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李竹莉

20、《用"心"沟通》---刘德林

21、《向心加速度》教学案例---申燕伟、尚丽

22、《用爱心去耕耘,浅谈如何引导调皮生》---孙春燕

23、《对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厉国荣

24、《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厉国荣